
上海翻译介绍中国古代语言学俗称“小学”,始于识字教材,经司马相如、史游、扬雄的推动,至东汉大兴,其标志是许慎《说文解字》的问世。《说文》的理论基础是六书说(象形、象事或会意、转注、指事、形声、假借)。这个传统为魏晋继承,使音韵学勃兴。至隋代再度发展,形成文字、音韵、训诂(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大体相当于文字形态学、音位学和语义学)三股力量,应该说是颇有气势的。但就在隋唐之交形成了一种因袭之见,将这三股力量统统归顺并附属于“经学”,抽去了它们的独立性,使之成为“经学”的附庸,经隋、唐、宋、明、清各代,尽管语言学家在以上三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,但因世袭之见代代相传,语言研究沦为经学附庸的可悲地位始终未得就正翻身。专业日语翻译介绍至清末章太炎,提出为小学正名为“语言文字学”,但此时马建忠推出了《马氏文通》,已打起了外位论的旗号,迫使历时长达1800年的考据训诂学就范于“泰西语法”的规约洗刷,终至完全断绝了前程,并使中国的语言研究长期受到外位主导的困扰。